《Wabi-Sabi 侘寂之美》读书笔记
什么是Wabi-Sabi
Wabi-Sabi是一种事物不完美、非永存和未完成之美。那是一种审慎和谦逊之美。亦是一种不依循常规的随兴之美。Wabi-sabi源自日本文化,和茶道仪式联系颇为紧密,而茶道仪式也被认为是能深刻体会Wabi-sabi的方式。
日文中的Wabi(侘)与Sabi(寂)字原本各具不同的含义。sabi原指“孤寂”、“清瘦”或“凋零”。wabi原指“出世离群”、“刻苦简朴地于大自然独居”,较容易让人联想到灰心、沮丧与阴郁等情绪。直到十四世纪,这两个字才逐渐发展成较为正向的美学价值观。
wabi(侘)与以下条件有关:
- 一种生活方式
- 一种内向性、主体性
- 一种哲学建构
- 一种空间性的事态
sabi(寂)与以下条件有关:
- 具体的物质、艺术与文学
- 一种外向性、对象性
- 一种美学的思想典范
- 一种时间性的事态
wabi-sabi
- 将大自然浪漫化
- 人类适应于大自然
- 以有机形式呈现(朦胧模糊的形状与边缘)
- 举碗为例作为象征(形状自由,开口向上)
- 天然素材
- 表面上天然粗糙
- 可顺应退化和损耗
- 腐败和脏污使其更丰富
- 要求增加感官方面的讯息
- 坦然接受模棱两可和矛盾
- 温暖的
- 通常是阴翳、晦暗的
- 功能和效用不是那么重要
- 完美的非物质性才是理想状态
- 每件事物都有时效性
茶室小径与Wabi-Sabi
每个日本人都知道何谓Wabi-sabi,但若要解释,他们可能会犹豫很久,最后抱歉地说:“大概只有日本人才能体会。”“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”,这个神秘、日本人才能懂的概念,正是日本千年的美学基础。无论是京都的寺庙、庭院、屋瓦,还是东京的建筑、茶碗、服饰,到处都是这个概念的展现。特别是在茶屋里,每个动作与每样器物,几乎都是为了体会Wabi-sabi而存在。
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,正要打扫满是落叶的庭院。首先,他仔细地将地面与草地清理得一干二净。然后,他摇晃其中一棵树,好让些许的叶子掉下来。这就完成了。
而wabi-sabi的意境,也可以从千利休分为三个时期:
千利休之前
wabi-sabi的哲学、精神与道德一开始是由中国道家与禅宗所激发的,而其心灵状态源自中国诗词与水墨画中苍凉、忧郁、极简主义的氛围。它很快渗透进日本精致文化的每个层面,但在茶道仪式中有了最完整的实践。
当时由于茶主人经常拥有高贵茶具,喝茶被视为一种高级消遣。而珠光大师反对这种流行,故意反其道而行,尽可能使用风格低调的差距。这正是wabi-sabi体现在茶道上的起始渊源。
千利休时期
在千利休的引领下,wabi-sabi美学风潮发展到最高峰。千利休也设计了一种用茅草和木头搭起来的简陋茶室。然而千利休这种倡导简朴虚怀、冲上自然的价值观不怎么受到主人的赏识。
千利休之后
千利休过世千年之后,茶的“艺术”已经转变为喝茶的“方式”。而wabi-sabi也处在与它相反的路上:光鲜、优美和壮丽。“新”wabi-sabi哲学基础也被创建,“一期一会”。
首先割下一捆草,
将其竖立在原野上,并把顶部绑紧束好,
就这样,一座草屋出现了;
第二天,松开草束后,
一瞬间草屋又回归为广大草原上的草堆之一。
表面上原野恢复了原样,但是遮蔽处的短暂踪迹仍然保留下来。灯芯草上总会有轻微扭曲或弯折过的痕迹,而在草屋夜宿的记忆也会留存在旅人的脑海中。
穿旧的牛仔裤,粗糙纹路的麻布,有裂纹的瓷器,“不完美”的外表却让人体会到美感,积累下来的岁月痕迹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独一无二。这样也就更好理解为何乔帮主要用咬了一口的苹果,表面上的不完美却让它更加耐人寻味。
侘寂是一种心境,一种事物的存在方式,它买不来,也不便于描述,就这样一直存在,等待着被意会。
作为一名设计师,wabi-sabi的哲学还需要时间来深刻体会,再尝试将其体现到产品中来。
本文作者:Xiaoyu Ni
原始链接:https://www.nixiaoyu.cn/2016/02/22/wabi-sabi-reading/
许可协议: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CC BY-NC-ND 4.0许可协议。转载请保留原始链接及作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