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学革命之后,是谁在幕后推动历史进程

《人类简史》读书小结

发布时间  2020-04-04        作者  Xiaoyu Ni 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 留言  0

在历史的路上,有三大重要革命:大约7万年前,“认知革命”让历史正式启动。大约12000年前,“农业革命”让历史加速发展。而到了大约不过是500年前,“科学革命”可以说是让历史画下句点而另创新局。

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,可以说由贸易驱动:军事、经济、科学方面均是如此。

虚构

经历了认知革命,人类(智人)有了虚构故事的能力,也使得有效大规模合作、在变换中调整社会行为成为可能。

  • 规则 – 进一步促进秩序,统一货币与时间
  • 法律 – 从汉谟拉比法典到宪法
  • 信仰 – 从图腾、宗教到「企业文化」

因记录税收有了数字,因虚构故事的需求诞生了文字。如今的品牌和营销,本质依然是「讲故事」。时代的价值观不同,所需要的故事自然存在差异。

演化与灭绝

物种的消失,从进化角度会说“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”。除了自然选择,另一方面,每当人类来到一片新的栖息地,并没有给这里一脸懵逼的动物们足够时间来学会「惧怕」,转眼便是灭绝。农业革命之后,人们不再需要去「采集」食物,然而物种演化上的成功也并不代表个体的幸福,比如被圈养而失去自由的家畜们。

个人主义与价值观

对于中世纪的贵族们,即使男爵的孩子也没有独立的房间,睡在宽敞的大厅里就像是活在众人的目光下,会格外注意他人的看法,自然会认为个人价值是由他的社会阶级以及他人对他的看法而定。而现在的小孩不仅有独立房间,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布置空间。在这样的空间里成长会觉得自己是“个体”,自己的真正价值是由内而外的,而不是他人所赋予的。

信用

正是“信用”的概念,让我们能够预支未来、打造现在。没有信用,一百美元就只会是一百美元。这背后有一项基本假设,就是未来的资源肯定远远超过目前的资源。

投资航海和贸易事业能够发现新大陆和商机,甚至战争也可以变为投资,荷兰就是例子。

帝国、资本主义与科学

绝大多数的科学学科一开始的目的,都只是为了让帝国继续发展,而且许多发现、收集、建筑和学术也都多亏了有陆海军及帝国统治者的慷慨协助 … 科学研究一定得和某些宗教或意识形态联手,才有蓬勃发展的可能。意识形态能够让研究所耗的成本合理化。而代价就是意识形态能够影响科学的进程表,并且决定如何使用研究成果。因此,如果想知道人类究竟是怎样做出核弹,怎样登上月球,光是研究物理学家、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成就还不够。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当时的思想、政治和经济力量,看看这些力量如何形塑了物理学、生物学和社会学,将它们推往某些特定的方向 … 20世纪40年代,美国和苏联也投入大量资金研究核物理,而不是水下考古。根据两国当政者推测,研究核物理有助于发展核武器,而水下考古对于赢得战争大概没什么帮助。科学家本身并不一定会察觉到各种控制金钱流动的政治、经济和宗教利益,许多科学家确实只是纯粹为了求知而研究。然而,真正控制科学发展进度表的,也很少是科学家。

  • 如果达尔文没有在机缘巧合下跟随军队前往马达加斯加群岛,就不会提出进化论
  • 如果没有概率论与统计方向的进展:大数法则,就不会有保险机制的诞生

整整300年间,无论在美洲、大洋洲、大西洋、太平洋,都是由欧洲人完全宰制。就算出现任何值得一提的冲突,也只是欧洲列强之间的内斗。于是,欧洲人积累大量财富和资源,终于让他们也有能力入侵亚洲、击败各大帝国,再进行欧洲人之间的分赃作业。等到奥斯曼、波斯、印度和中国终于惊觉情势不对,为时已晚。

其次,正因为战争的成本飙升,也就代表其利润下降。在史上大多数时候,只要掠夺或兼并敌人的领土,就能为自己的国力注入一剂强心针。过去的财富多半就是田地、牛、奴隶和黄金,无论要抢劫或占领都十分方便。但到了今天,财富的形式变成了人力资本、科技知识,以及像是银行这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,想要抢夺或是占领都相当困难。

  • 如果不是贸易,就不会发现美洲
  • 鸦片战争,股票

资本主义与消费主义

如果是某个辛勤工作的工厂工人,把收入的一部分拿去投资股票,他就算是个资本主义者。

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伦理可以说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,将这两种秩序合而为一。有钱人的最高指导原则是——“投资!”而我们这些其他人的最高指导原则则是——“购买!”

自由经济与市场经济

当下

  • 历史是自古以来的,而就算我用的原料是放了两年的面粉、放了两年的油、放了两年的糖,做出来的也不会是放了两年的蛋糕。
  • 过去种族主义在帝国思想中所占的位置,现在都由“文化主义”(culturism)所取代。

种种想让生活变得轻松的努力,反而给人带来无穷的麻烦;而且这可不是史上的最后一次。就算今天,仍然如此。有多少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投身大企业、从事各种劳心劳力的工作,发誓要努力赚钱,好在35岁就退休,去从事他们真正有兴趣的事业?但等他们到了35岁,却发现自己背着巨额贷款,要付子女的学费,要养在高级住宅区的豪宅,每家得有两部车,而且觉得生活里不能没有高级红酒和去国外的假期。他们该怎么做?他们会放下一切,回去野外采果子挖树根吗?当然不可能,而是加倍努力,继续把自己累得半死。

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幸福感,正好与前几日读过的《思考,快与慢》呼应。

总结


留言: